第十六节 自然生长-《深层心理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过早地"见好就收".

    但自然生长到后面,这种病态心理渐渐恢复为常态——他的潜意识根本不想去关注那些进展.因为他已经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判断,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佐证.

    还有,前面一直强调"偶像崇拜"的负面作用.

    但自然生长到后面,原来是:他本来就有偶像某方面的本能特质.

    只是被他遗忘,不得不借助偶像来提醒他.

    甚至在"记忆的倒流与填充"那一章所说的"记忆空洞",也是合理的.

    只是不应向后填充,而是向前填充.

    只有向前填充空洞,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向前的自然动力.

    心理疾患者有时的过度热情、抢话,是一种过份迎合别人的病态.

    生长到后来,他们有时的沉闷无语,则是对这种过度热情的平衡.

    再生长到后来,沉默和抢话都不是他最初的健康状态,最初的状态是:说话大多发自内心,也就无需迎合,也不用沉默来平衡,而是确实有动力说话.

    抑郁的时候,那种万念俱灰的"无所谓"状态,实际上是患者遥远过去的一种正常状态.

    那个时候,他就像抑郁时的状态一样,对外界的事物都没有形成过份深刻的信仰(除了母亲),而保持着一种好奇而朦胧的美妙感觉与探索心理.

    只是因为这种记忆的丧失,使朦胧的美妙演变为"万念俱灰".

    前面所说的,一个“退行满足”的人,只敢追求阴暗面较强的女孩。因为他没有自信去和人争那些阳光漂亮的女孩。

    分析到后来,原因这种“退行满足”也是合理的。因为他把母亲的阴暗面转移到外界女孩身上,帮女孩战胜阴暗象征着帮母亲战胜阴暗。因为他的心理疾病就是因为逃避了母亲的阴暗。必须要与她同气连枝,战胜阴暗,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。

    自暴自弃者的作贱身体,也许看来是无可救药;但可以自然生长到儿时裸露身体的天真与勇气。

    裸露无关紧要,重要的是那种感觉;天真与无所顾忌的感觉。

    这就是一种“自然生长”。

    原本理论化的“退行满足”,竟然只是一种变形的自然本能。

    包括从“心理到生理”的跳跃,也是一个“自然生长”地过程。

    因为患者的心理症状几乎已被完全分析,失去了存在的条件,心理疾病就会被引导到更接近根源和本质的“生理”上来。

    也就是前面所说的,患者唯一担心的就是——有关生理影响心理的暗示。

    自然生长也是心理上的——潜移默化,或是一种渗透。

    也可以这样理解:心理疾病就像生理器官的一种病变.

    切除病变的器官,固然可以祛除病毒,但正常的部分也被切除了.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.

    但听之任之也是不可取的.

    只有引导它自然蜕变,恢复到本来的正常状态.

    所有理论化的心理分析,都要回归到自然本能。

    所以在前面,多次出现“分析到此,几乎已再无疑问“;却到后来又再次出现疑问。

    看似自相矛盾,实际上就是这种“自然生长”的道理。

    而且我认为这样要比那些:了解到新的一层境界后,对前面的一些结论全盘否定;又更进一层境界后,再又对前面的结论全盘否定……要好得多.

    因为这极像是心理疾患者的做法.

    就像他们有时喜欢一个人,结果因为一次矛盾,全盘否定他,让自己陷入绝望;结果后来他们又和好了,他又对自己当初地憎恨自责不已……

    他们总是徘徊在这种断断续续、迷失自我地痛苦境地。

    但是,如果心理分析总是要反复进行,那似乎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
    因为这样根本无法彻底治愈疾病。

    但如果是一种“自然生长”的现象呢?

    那就是非常合理的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:心理分析本来就植根在人的心灵中,不断生长、成熟;也可以说与人是一体的,也跟随人的身体一样自然生长。

    这样,心理分析就与人的身体与心灵融为一体了,也就不存在“总是要反复分析来治疗疾病”这个无意义的概念。

    这样说来,大家也许觉得有点抽像。

    简言之,就是我在开头所说的:心理分析就是孩子身心所依存的父母,包括父母给予孩子的身体和心灵。

    上面所说的“偶像”,也不过是“父母”在孩子原始印象中的形象;只是在日后不断转移地结果。

    这就不难解释:为何绝大多数人,包括患者和心理学者,对于长久的心理治疗持不屑的态度。

    他们总是觉得这么长久的心理分析,是效率低下的,没有价值的。似乎这种长久的心理分析,耗费了患者太多时间和精力,根本无暇做其他事。简直是误人子弟。

    而对于短期见效的心理治疗,则是十分推崇与褒扬。
    第(2/3)页